时间:2023-01-19 08:38:21 作者:meipan
近两年生育为题可以说是大问题的,最近专家回应了为什么年轻人生育不愿意躺平,来看看具体情况!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了呢?
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首现负增长,减少85万人。人口数量由增转减与人口结构老龄化并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就人口负增长问题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未来几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还可能“此消彼长”地缠绕一段时间,现在就说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为时尚早,但我国人口负增长大势已定。人口负增长是长期低生育率的必然结果,我国持续30年的低生育率消耗了人口正增长的惯性。
原新认为,从现在到2050年的近30年,是人口负增长早期阶段,人口会呈现出温和下降的态势。这30年是一个宝贵的窗口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摸准年轻人的生育需求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能让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不“躺平”不“佛系”。
我国处于人口零增长阶段
第一财经:与国际相比,我国的人口负增长呈现出什么特点?您认为,当前我国处于人口负增长的什么阶段?
原新:现在判断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或是阶段有点为时尚早,去年只是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还没有观察到一个持续性、常态化的减少过程。无论是2021年的净增长48万人,还是2022年净减少85万人,相对于14.12亿人的总人口规模而言,规模太小,并不能代表什么。
学术界将人口增长分为三个阶段,正增长、零增长和负增长,准确地说,我国现在处于人口零增长的阶段,零增长阶段是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零增长在人口学的另一个含义是人口总量已达峰值,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几千年以来不断增加,现在达到了最高值14.1亿~14.2亿。
人口零增长是负增长的准备和过渡阶段,在这阶段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还会缠绕一段时间,最后过渡到死亡率占了上风就会开始长期的、稳定的、常态化的人口负增长。
我国出生率还有可能增长的一个因素是三年疫情推迟了人们的生育行为,疫情之后可能会有一个生育的“反弹”,但我国人口负增长的大势已定,这是谁也改变不了了。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零增长到负增长一般有3~5年的过渡时间。
我国人口负增长的最大特点是占世界人口17%~18%的第一人口大国整体实现了负增长。现在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大部分都是人口比较少的国家,只有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规模,他们可以通过国际移民来调节或是延缓负增长的趋势,但对于有14亿人的中国来说,一旦陷入了负增长的状况,是很难调整过来的。
第一财经:为什么我国人口负增长出现的时间比预期的要早很多?
原新:人口负增长是长期低生育率的一个必然结果,相比全球的人口转变,中国人口转变的典型特点就是急与快。人口出生率从35‰到12‰的转变,我国仅用时40年(1966~2006年),相比欧盟国家少用80~90年。同时,我国的生育率水平从6以上降至更替水平,仅用时23年(1968~1991年),只相当于多数发达国家用时的1/4~1/6。
我国的生育率水平自1992年以来就一直在更替水平之下持续波动下行,2020年降至1.3,2021年不足1.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的数据,生育率还在继续走低。
未来30年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机会和挑战
第一财经:网络上观点认为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口负增长关系不大,我国人口保持在7亿~8亿就可以了,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原新:把人口从14亿人减到七八亿,关键在于以哪种方式来减。用50年减到七八亿,还是用100年减到七八亿,剩下的七八亿人的年龄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人口负增长的早期阶段,是一个温和的下降过程,但在人口负增长的远期阶段,会是一个剧烈的下降过程。
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形势是近忧很小,而远虑很大,如果在早期阶段可以让生育率提高到一个适宜的水平,那么远期阶段就可以尽量避免出现人口剧烈减少的危机。
按照联合国的最新人口预测,如果保持1.4~1.5的生育率,中国人口到2050年还在13亿人以上。如果还按照这样一个生育率继续再走50年到2100年,人口就会减少到了大概7.7亿左右。
如果生育率保持在0.9~1.0,即每对夫妻只生1个孩子,那么到2050年,我国还有12.2亿人左右,和1.4~1.5的生育率相比没减少太多,但是如果继续保持1的生育率,到这个世纪末只有5亿人左右,50年周期减少一半以上的人口数量。
所以,一定要重视人口负增长的阶段性,未来30年正好处在人口负增长的一个温柔期。这30年的生育率对于2050年以后的人口变化非常关键。
生育率对于人口老龄化也很重要。从人口结构变化来看,按照1.4~1.5的生育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在2054年将达到峰值5.2亿人,老龄化水平升至40%以上。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2022年老年人口2.8亿人,老龄化水平是19.8%,也就是说在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内,老龄化水平会再翻一番;到了本世纪80年代,老龄化水平会达到48%,近一半的人口都是老年人。如果生育率保持在1的话,虽然老年人口数量不变,但是到2054年我国老龄化水平会超过44%,到本世纪80年代,老龄化水平达到62%,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是老年人。也就是说,生育率越低,将来的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高。
第一财经:人口结构和人口数量一样重要,如果未来的七八亿人中,老年人占到大多数的话,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为了让人口发展更加健康,在未来30年人口负增长的早期阶段,您觉得最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原新:未来这30年,对于我国来说非常关键,是一个宝贵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应趁现在生育率还有弹性的时候,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弹性激发出来。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国际经验来看,降低生育率办法很多,而提升生育率几乎没有特别成功的经验。而且提升生育率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包括经济的、时间的、社会的、政治的、情感的,各个方面的成本都非常高昂,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如何让年轻人生育不“躺平”
第一财经:提升生育率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了很多提升生育率的政策,效果仍然有限,原因何在?
原新:现在政策上鼓励多生,采取积极生育政策和措施,很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包括经济激励、时间支持、技术支撑、服务优质、环境优化等一系列奖励措施,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给予保障。然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经济越发达、生活条件越好,教育水平越高,越不愿意生孩子,这是个内生性的问题,外生性的生育政策想刺激人们生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难的。
第一财经:看来应对人口负增长,最大的挑战是提升生育率。您觉得提升生育率方面,最重要的是什么?
原新: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太低了,而且持续走低。2021年调查,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仅为1.54个和1.48个。生育意愿会左右生育行为,生育行为一般低于生育意愿,2020年的生育率只有1.3,近两年低于1.3。不仅如此,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了,单身人数不断增加,而且不少年轻家庭还选择“丁克”(即双收入无子女家庭)。
孩子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意义,在现在年轻人的观念中已经与他们父母辈、祖父母辈的普婚普育观念大相径庭,还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了。想要改变年轻人的这种观念是非常难的,如何真的能让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不“躺平”不“佛系”,我觉得一个很具挑战性的难题。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虽然我国没有出台直接应对人口负增长的战略措施,但在应对低生育率以及老龄化的方面已经制定了很多政策,应对低生育率就是应对人口负增长。我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摸准年轻人到底在什么情况之下他才愿意生育,也就是说年轻人的生育需求到底是什么,对此应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目前已经出台的众多的提升生育率水平的规划、政策、措施能够真正落地产生效果,而不是只停留在政策的架构层面,关键是促进政策措施产生真实的效果。
在现有的政策和清楚年轻人生育需求的基础之上,应该进一步去完善补充相应生育激励的政策和措施。因为一代人和一代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生育激励的政策也不能停步,也要动态调整,在这方面政府还需要下大力气。
住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40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基本的衣食住行,逐渐转变为对衣食的物质追求。物质追求的直接后果是人们对一个人所拥有金钱的数量,与个人的成功与否联系了起来。嫁人要嫁有钱的,很多年轻人结婚生子的前提,便是有套房。资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国人精神和物质双重需求的产物。近十年来,资产的直接体现被一些人刻意与房产联系在了一起,房产成为了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如今,我国的房价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工资水平。不用说,一二线城市,甚至三四线城市的房价都需要普通人奋斗几十年,这大大增加了年轻人生活的压力。凑齐首付都很难,更不用说还要背负几十年的房贷。
面对高房价,专家建议,可以向中低收入家庭有生育计划的夫妻提供“贷款利率下降”这一政策,降低家庭生育成本,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们不愿生的问题。
教育
在60、70年代,多一口人只是多一张嘴吃饭,压力不是那么大。在今天,由于教育和医疗等生活费用高昂,抚养一个孩子并不只是“管饱”那么简单。比如,将来要买学区房,孩子的教育培训班,还有全社会弥漫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这让家长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在2020年的一项调查中,国人花费最多的便是“教育培训”,远远超过了住房。可以说,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这背后拼的是家庭的经济基础。有一种说法是“生一个孩子要花400万”,还有很多家长表示说远远不止400万。能生一个孩子已经身心疲惫,更不用说两个、三个了。此外,抚养孩子也是一件非常伤神费力的事情。如果没有老人的帮助,只有夫妇俩带孩子,一个孩子还好,带俩真是身心疲惫。
因此,有人建议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我国公立幼儿园的数量已从1997年的95%下降到2019年的44%。公立幼儿园的减少导致了被迫选择学费更贵的私立幼儿园。因此,有专家建议:要么增加公立幼儿园的数量,要么统一限制私立幼儿园的学费标准。
医疗
以北京为例,如果在公立医院生孩子,且有较少的额外自费项目,那么养护总成本约为2.6万元。加上孩子从小到大的医疗费用,可以说,单靠医疗就已经劝阻了大部分家庭。所以,二胎放开后,很多地方调整了生育医疗费用,但很多人还是表示“生不起”。
这三种“成本”也代表了很多家庭不愿意生孩子的主要原因。在这个信息开放的时代,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生孩子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晚婚、晚育、丁克族等等。而现在,不少女性更加注重自身职场的发展,生育意愿自然也就降低了。因此,有专家建议,可以向二孩家庭提供生育奖励、减免学费和医疗费用等优惠政策,以减轻年轻人的生育压力,或许有可能改变生育率下降的状况。
生孩子得花多少钱,主要跟生产的方式及生产过程中是否出现意外有关,母子平安的情况下,如果是顺产,费用在2500~3000元左右;如果是剖宫产,费用在5000~10000元左右。生产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大出血、胎儿缺氧等紧急情况,其费用可能会有所增加。
生孩子的费用主要以医院的清单为主,对医院收费单据有异议时,可以找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咨询。顺产的费用在2500~3000元左右,剖宫产的费用在5000~10000元左右,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同级别的医院,收费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医院的收费都是有标准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乱收费的情况。
第一种:为了完任务
有些夫妻结婚后,会第一时间要孩子,不是因为他们多么想要,而是因为双方父母年龄大了,大家都等着抱孙子。而且,自己也没有打算做丁克,觉得要孩子是迟早的事情,晚一点还不如早一点。
虽然这个任务不是某个人下达的,但它就是一个无形中压在身上的任务,好像必须要完成。等生完孩子后,可以交给老人帮忙带,自己基本上不用操心。尤其作为女人,肯定要给对方家留个后,这也是一种孝顺。
第二种:害怕孤独,为了老有所依
有些人想得比较长远,有居安思危的心理,总是担心自己老了以后如果老伴去世了,自己会特别孤独,所以想有个孩子,将来可以陪伴自己。
或者说,担心自己老了以后会生病,生病了没有人照顾,生孩子就是为了给自己养老。
虽然看上去有点自私,但这就是现实,就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只是大家不愿意讲出来而已。
第三种:有家产,需要继承
我们是普通人,也没有多少家产可以供自己的孩子继承。但一定有大家族,他们的家产可以用千万,甚至亿来形容。这些家产的确需要有人来继承,否则祖祖辈辈奋斗下来的产业,不可能到了自己这一代就结束了。
所以,有些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超越了99%的人。当然,有些并不仅仅是为了把家产传下去,他们可能是为了把家族企业传下去,继续让下一代发扬光大。
第四种:延续香火,改变家境
有些家庭虽然并不富裕,但家族香火很旺,也就是每一代的人口特别多。他们生孩子,就是为了延续香火,使家庭香火不断,未来家族更加兴旺。他们坚信,人穷不一定辈辈穷,多生孩子,就可能改换门庭,由穷变富。
第五种:喜欢孩子,体验百味人生
有些父母是真的喜欢孩子,他们觉得有孩子的生活,才叫真正的生活。他们爱孩子,喜欢和孩子待在一起,喜欢体验孩子的喜怒哀乐。
一位宝妈说,自从有了孩子,晚上都不怎么睡觉,不是因为孩子哭闹,不是因为给孩子喂奶,而是看着孩子睡得香甜,自己心里会感到格外甜美。
这种就属于真的喜欢孩子,即使再苦再累,她都觉得很幸福。
第六种:弥补自己的遗憾
有些家长因为自己小时候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就特别希望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的遗憾。
比如有些家长小时候特别喜欢钢琴,但由于当时家庭条件不好,再加上自己的父母不支持,所以不得已放弃。等自己有了孩子后,经济条件好了,所以想让孩子代替自己完成小时候的梦想,就“逼迫”孩子学钢琴。
或者说,自己小时候特别想做的事情,因为条件不允许没有做成,就希望有了孩子后,重新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一次,弥补自己小时候的遗憾。
当然,虽然每个父母的心理不同,但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相信大家的内心都是爱孩子的,只是爱方式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