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是湿疹中的一种,这种疾病多发于季节变更之时,对于异位性皮肤很多人都并不了解它究竟有哪些症状与临床表现以及它的由来,又是通过哪些标准来诊断就是异位性皮炎呢?
最近常常碰到许多家长神色慌张地带着小孩来到门诊,噼头第一句话就问:「我的小孩是不是有异位性皮肤炎」?仔细问清楚小朋友的症状,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发现小孩这一阵子常常容易发痒,有些则会长一些像被蚊子咬到般鼓鼓的疹子。其实出现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就是异位性皮肤炎,因为有些人在季节转换时就容易发痒,有些人是冬天皮肤干燥时会痒,有些人则是夏天流汗时较痒,只要没有因而产生慢性反复性的皮肤发炎,就不能说是异位性皮肤炎。同样的,长一些像风疹块的疹子,通常表示得的是「荨麻疹」,虽然也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但是其成因和异位性皮肤炎大不相同,治疗方式也不太一样。那么,到底什么是异位性皮肤炎呢?
异位性皮肤炎 (又称异位性湿疹、英文为atopic dermatitis、简称为AD) 是一种慢性反复性的皮肤疾病,通常好发在婴儿期或儿童期,患者常常同时伴有血清中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个人或家族有过敏性鼻炎、气喘或异位性皮肤炎等病史。目前并没有任何单一的病症或抽血检查可以直接就诊断异位性皮肤炎,医师必须根据病患的各项病史与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后才能诊断,当然有经验的医师稍微问几个问题,再加上临床上皮肤疹子的特徵,大概就能看出个端倪,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异位性皮肤炎诊断标準请参见表一。
异位性皮肤炎 (AD) 最早是在1808年由Robert Willan医生所报告,起初描述的特徵是如痒疹般 (prurigo-like) 的皮肤病灶,后来在1891年pocq与Jacquet二位医师建议命名为散播性神经皮肤炎 (disseminated neurodermatitis) 以强调情绪压力对此病的影响,1892年Besnier医生首先发现异位性皮肤炎会伴随花粉热及气喘而发生,因此推测此病是一种家族遗传体质,他同时也认为发痒在AD的致病机转中扮演最根本的角色。1923年Coca首次使用异位性 (atopy) 这个名词来称呼AD,塬来的意思是no-place-ness (a=no, top=place, y=ness),意指这一类伴随气喘与花粉热发生的皮肤过敏症状不像当时已知的其他皮肤疾病,因此无法加以适当归类。1930年代Sulzberger等人才正式建议用异位性皮肤炎这个称呼来取代散播性神经皮肤炎。
主要特征:皮肤搔痒,典型的皮疹型态与
分布:婴幼儿期在脸上与伸展侧出现湿疹。成人时期则转变位置到弯屈侧形成苔藓化的湿疹。
慢性反复性的皮肤炎,个人或家庭有过敏性鼻炎、气喘或者异位性皮肤炎等病史即异位性体质。
由于AD的诊断是透过临床病史与症状的综合判断,并无单一检查就可诊断,因此有关其盛行率的调查常会受到研究者所用的诊断依据而有很大的差异。世界各国包括欧洲、美国、日本、澳洲等先进国家的研究发现儿童的AD盛行率大约在10-20%之间,一般认为随着工业发达、社会进步,盛行率会稍微增加一些,所以在一些非洲国家或中国大陆所做的研究,AD的盛行率会较低一些。有许多研究显示:AD的盛行率在近几十年来逐渐上升,有人认为是环境因素变化所造成,包括小家庭、高所得、由乡下迁居至都市、抗生素使用增加、西方生活型态等因素都被发现似乎是罹患AD的危险因子;甚至有人提出所谓「卫生」假说,认为低生活水平的人小时候居住环境差,较容易感染,体内的免疫反应比较趋向TH 1反应,而AD主要是TH 2反应,因此在这样的人身上较不易发生,然而这样的假说尚未成为定论。
AD的临床症状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开始出现,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大约有50%的病患是在1岁前发病,另有30%的病患则在1-5岁间发病。有将近80%的AD病患会在后来出现过敏性鼻炎或气喘,而当这些呼吸道过敏症状出现时,许多人的AD已经比较改善了。
AD 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极度的痒,常有病患跟笔者说自己痒到晚上根本没什么睡,甚至有许多人抓到血流满地,也有人痒到快死掉,最可怕的是晚上睡觉时特别痒,因此对白天上课或上班的影响非常大。
由于这样长期严重搔痒抓痒的结果就是抓痕累累、遍体鳞伤,最后就会出现皮肤炎 (湿疹) 的症状。初期会皮肤发红、脱屑,严重时会流汤流水甚至起水疱,这就是为什么皮肤炎又叫「湿疹」的塬因;随着病情继续进展,皮疹会越来越粗厚、病灶也会比较不红,逐渐出现苔藓化 (lichenification)、痒疹 (prurigo) 或如恐龙皮般的外观,这就是所谓慢性湿疹的外观,事实上此时的皮肤病灶常常粗粗干干的一点也不「湿」,说它是干燥性湿疹又很奇怪,其实湿疹就是皮肤炎,笔者比较喜欢用「干燥性皮肤炎」或「慢性皮肤炎」这样的称呼。
AD的皮疹在婴幼儿时期好发于脸上、头皮与四肢伸侧等伸展部位,这时期的皮疹通常比较属于急性期的湿疹,脸上的病灶往往呈鲜红色或橘红色,伴有明显的渗出液与轻微的丘疹及脱屑;四肢与头皮的病灶则呈粉红色或淡橘色,也有一些渗出液与轻微的脱屑。随着年龄长大,到了儿童期以后,病灶主要分布在脖子、四肢屈侧等部位,皮肤会变得较粗厚、出现苔藓化等特徵,病灶颜色在急性恶化期会很红,但大部分时间则呈淡粉红色或棕色,上面往往还有一层厚厚的皮屑。如果病情控制的不尽理想,则病灶有可能会蔓延全身,包括头皮、身上、手掌、脚掌、阴部都可受侵犯,最后甚至演变成红皮症,也就是全身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皮肤受侵犯。由于这样的体质会伴有过敏性鼻炎、气喘与其他皮肤神经系统的异常,AD的病患也会出现一些次要特徵,例如由于长期鼻塞导致眼窝周围慢性郁血,因而出现黑眼圈;对于一些食物出现过敏不耐的症状;由于免疫功能失调而容易出现皮肤感染的症状包括脓痂疹 (impetigo)、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出现白色的皮肤划纹症现象等等。此外慢性的皮肤发炎也会造成皮肤色素沉着、毛孔变得明显、掌纹变多、毛孔角化;皮肤障壁功能失调则会使皮肤干燥、出现鱼鳞癣样的皮肤变化、对许多环境中的刺激物质不耐、易受环境物质的刺激。